⒈ 亦作“發愣”。
⒉ 猶發呆。
引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十四回:“老婆子跪在一旁,看見老爺打人,早已嚇昏的了,雖有吩咐下來,他卻一句不曾聽見,只是在地下發楞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十四:“吳蓀甫獨自躺在沙發上,皺著眉頭發楞。”
老舍《全家福》第一幕:“她有時候坐著發愣,眼淚在眼圈里轉!”
⒊ 猶呆滯,不靈活。
引茅盾《路》一:“吟味著這知遇之感,腳步是快了,眼光有些發楞,下意識地把箱子再換一次手。”
因心神不貫注而眼睛呆視的樣子。《文明小史.第三一回》:「知道他是個有才學的,不覺肅然起敬,連桂枝也發起楞來。」也作「發怔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