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五體投地
[adulate;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sb. in admiration] 指兩肘、兩膝和頭頂著地,佛教最恭敬的禮節(jié),比喻敬佩到了極點(diǎn)
(好工具)⒈ 雙肘、雙膝及頭一起著地。原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禮方式,佛教沿用。
引《佛般泥洹經(jīng)》卷下:“太子五體投地,稽首佛足。”
《梁書·諸夷傳·中天竺國(guó)》:“今以此國(guó)羣臣民庶,山川珍重,一切歸屬,五體投地,歸誠(chéng)大王。”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印度總述》:“致敬之式,其儀九等:一,發(fā)言慰問(wèn)。二,俯首示敬。三,五體投地……凡斯九等,極唯一拜。”
⒉ 泛稱跪拜。
引清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胡四娘》:“大郎五體投地,泣述所來(lái)。”
⒊ 比喻佩服到極點(diǎn)。 清袁枚《隨園詩(shī)話》卷一:“同徵友萬(wàn)柘坡光泰,精于五七古。
引程魚門讀之,五體投地。”
《老殘游記》第十一回:“申子平聽得五體投地佩服。”
魯迅《而已集·新時(shí)代的放債法》:“因?yàn)樗翘觳哦腋锩遥S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。”
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,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,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。《大佛頂首楞嚴(yán)經(jīng).卷一》:「阿難聞已,重復(fù)悲淚,五體投地,長(zhǎng)跪合掌。」后比喻非常欽佩。《兒女英雄傳.第八回》:「我安龍媒對(duì)你這樣的天人,只有五體投地了。」《老殘游記.第六回》:「屢聞至論,本極佩服,今日之說(shuō),則更五體投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