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以貌取人
[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] 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才能
⒈ 只憑外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。據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載:澹臺滅明,字子羽,狀貌甚惡。欲事孔子,孔子以為材薄。 子羽受業孔門后,退而修行,南游至江,從弟子三百人,名施乎諸侯。
引孔子聞之,乃曰: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此言子羽貌惡而行高。按,《韓非子·顯學》云:“澹臺子羽,君子之容也, 仲尼幾而取之,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。”
說與《史記》異。 金王若虛《論語辨惑二》:“至于以貌取人,雖愚夫知其不可,而謂圣人為之乎!”
郭沫若《海濤集·涂家埠四》:“真是糟糕,他早又不說!但也只怪我們以貌取人,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。”
以容貌的美丑作為認識、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。《史記.卷六七.仲尼弟子傳.澹臺滅明傳》:「孔子聞之,曰:『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』」《鏡花緣.第一八回》:「究竟是他受業之師,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,學問豈能懸殊?若以尋常老秀才看待,又是以貌取人了!」也作「以容取人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