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巄嵷”。
⒉ 山勢高峻貌。
引漢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於是乎崇山矗矗,巃嵸崔巍。”
北魏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·聞義里》:“高山巃嵸,危岫入云,嘉木靈芝,叢生其上。”
宋歐陽修《秋懷二首寄圣俞》詩之二:“羣木落空原,南山高巃嵸。”
明湯顯祖《豫章攬秀樓賦》:“山巄嵷兮江逶迤,結飛樓兮含翠微。”
⒊ 云氣蒸騰貌。
引《楚辭·淮南小山<招隱士>》:“山氣巃嵸兮石嵯峨,谿谷嶄巖兮水曾波。”
洪興祖補注引五臣注:“巃嵸,云氣貌。”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鳥鎩國》:“山氣巃嵸,觸石興云。”
⒋ 聚集貌。
引《文選·傅毅<舞賦>》:“車騎并狎,巃嵸逼迫。”
李善注:“巃嵸,聚貌。”
⒌ 楂枒貌。
引唐杜甫《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》之六:“南有龍兮在山湫,古木巃嵸枝相樛。”
明劉基《松風閣記》:“葉細而條長,離奇而巃嵸,瀟灑而扶疎,鬖髿而玲瓏。”
⒍ 深沉貌。
引元朱思本《盜發亞父冢》:“畚鍤纔深四十尺,乃有石盤青巃嵸。”
姚錫鈞《四日出游城西》詩:“更許停車覓三影,翦燈索句夜巃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