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聾或天生的聾子。
喻愚昧無知。亦指愚昧無知的人。
⒈ 耳聾或天生的聾子。
引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聾聵不可使聽。”
韋昭注:“耳不別五聲之和曰聾。生而聾曰聵。”
漢揚雄《法言·問明》:“吾不見震風之能動聾聵也。”
《南齊書·王融傳》:“聽《韶》《雅》如聾聵,臨方丈若爰居。”
郭沫若《未央》:“﹝他﹞常常為耳鳴重聽所苦,如今將近十年,更覺得有將要成為聾聵的傾向了。”
⒉ 喻愚昧無知。亦指愚昧無知的人。
引漢焦贛《易林·頤之鼎》:“牛馬聾聵,不知聲味;遠賢賤仁,自合亂憒。”
三國魏阮籍《詠懷》之四十:“世有此聾聵,茫茫將焉如。”
唐韓愈《朝歸》詩:“坐食取其肥,無堪等聾聵。”
明歸有光《太極在先天范圍之內》:“明言曉告,以振斯世之聾聵。”
太平天囯洪仁玕《軍次實錄》:“小官等佩讀之餘,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,啟斯人之聾聵。”
聽覺不靈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