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軍隊于夜間設壘壁、伏弓矢并畜犬以防敵襲擊的一種防御措施。
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是行也,以藩為軍,攀輦即利而舍,候遮捍衛不行。” 韋昭注:“候,候望。遮,遮罔。晝則候遮,夜則捍衛。捍衛,謂羅闉、狗附也。張羅闉,去壘五十步而陳,周軍之前后左右,彉弩注矢以誰何,謂之羅闉。又二十人為曹輩,去壘三百步,畜犬其中,或視前后,或視左右,謂之狗附。皆昏而設,明而罷。”
防御;保衛。
漢焦贛《易林·噬嗑之蒙》:“注斯膏澤,捍衛百毒;防以江南,虺不能螫。”《后漢書·馮衍傳上》:“繕甲養士,捍衛并土。” 唐韓愈《馬府君行狀》:“ 建中四年, 司徒公使﹝馬匯﹞將武人子弟才力之士三百人,朝行在,捍衛。” 清薛福成《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》:“捍衛滇邊,防彼勘進。”
保衛。